長距離頂管施工中繼間的分布
來源:
江蘇華林氣動液壓成套設備有限公司 日期:01-15 924 屬于:行業動態
1 中繼間的頂力
為了留有足夠的頂力儲備,當頂進的過程中頂力達到中繼間頂力的50%時就需要下中繼間。
中繼間油缸的活塞桿直徑d =140mm,中繼間壓力等級為Pmax=31.5MPa。
中繼間頂力
F中=n×Pmax×A (1)
=24×31.5×106×π×(0.14/2)2
=11632kN
2 頂力計算
在普通泥水平衡頂管施工中,頂力計算:
F =Fo+πBcτa L (2)
式中:F——總頂力(kN);
Fo——初始頂力(kN);
Bc——管外徑(m);
τa——管子與土之間的剪切摩阻力(kPa);
L——推進長度(m)
初始頂力
Fo=(Pe+Pw+ΔP)πBc2/4 (3)
式中:Pe——挖掘面前土壓力(根據土質情況計算,現階段管道的埋深一般不會超過20m,考慮排泥不暢等原因,取Pe=200kPa);
Pw——地下水的壓力(kPa);
ΔP——附加壓力(一般為20kPa);
(4)
式中:——管與土之間的粘著力(kPa);
——管與土的摩擦系數()
(5)
式中:W——每米管子的重力(kN/m);
t——管壁厚度(m)
將式(15)、(14)代入(12)經變換位置后得
(6)
式中:q——管子頂上的垂直均布荷載(kPa);
a——管子法向土壓力取值范圍,可參見表
q = We + P (7)
式中:We——管頂上方的土的垂直荷載(kPa);
P——地面的動荷載(kPa)(現階段頂管施工的埋深較深,地面的動荷載可以忽略,即取p=0)
(8)
r——土的容重
c——土的內聚力(kPa);
Be——管頂土的擾動寬度(m)
Ce——土的太沙基荷載系數(土的有效高度)
(9)
式中:K——土的太沙基側向土壓力系數(K=1); μ——土的摩擦系數( μ=tgφ)
(10)
式中:Bt——挖掘的直徑(m); Bt=Bc + 0.1
在一般的泥水平衡頂管所適應的土質中,根據經驗a與C′的取值可參見下表。
3 中繼間在頂進管道中的分布
為了留有足夠的頂力儲備,當頂力達到中繼間最大頂力的一半的時候就要放中繼間。
F=0.5F中 (11)
由式(1)、式(6)和式(11)可得出放第一個中繼間距離L1。
第一個中繼間工作后,主頂的頂力就只有第一個中繼間后面管道的摩阻力。
即 (12)
F’=0.5F中 (13)
由式(12)和式(13)可得第二個中繼間和往后的中繼間的位置L2。
4 工程實例計算分析
某工程砂性土根據標慣資料N平均值為7,依據《工程地質手冊》標貫值查得砂性土的內摩擦角為29°。砂性土的容重18kN/m3,土的內聚力為11kPa,土與管子的粘著力C’=0,覆土深度為5.5m,地下水位為5m;管外徑2400mm,壁厚20mm,每米管子的重力35.06kN/m,取a=1.0。計算無須考慮地面的動荷載。
Bt=Bc+0.1=2.4+0.1=2.5m
q=40.93kPa
Fo=(Pe+Pw+ΔP)πBc2 /4
=(200+50+20)×3.14×2.42/4=1220.832kN
=1220.832+38.65L1kN
F=0.5F中
即1220.832+38.65L1=0.5×11632
得第一個中繼間的距離是
L1=119m
由式(12)和(13)得第二個中繼間以后的間距為
L2=150m
施工過程中如果采用注漿減摩,頂力會相應變小,而中繼間的間隔也可以相應增加。
參考文獻
1.余彬泉 陳傳燦 頂管施工技術 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8.8
2.朱林海 安關峰 頂管頂力計算公式辨析
免責聲明丨 部分內容來源網絡!本文僅供交流學習 , 版權歸屬原作者,部分內容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,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,我們將立即刪除。
為了留有足夠的頂力儲備,當頂進的過程中頂力達到中繼間頂力的50%時就需要下中繼間。
中繼間油缸的活塞桿直徑d =140mm,中繼間壓力等級為Pmax=31.5MPa。
中繼間頂力
F中=n×Pmax×A (1)
=24×31.5×106×π×(0.14/2)2
=11632kN
2 頂力計算
在普通泥水平衡頂管施工中,頂力計算:
F =Fo+πBcτa L (2)
式中:F——總頂力(kN);
Fo——初始頂力(kN);
Bc——管外徑(m);
τa——管子與土之間的剪切摩阻力(kPa);
L——推進長度(m)
初始頂力
Fo=(Pe+Pw+ΔP)πBc2/4 (3)
式中:Pe——挖掘面前土壓力(根據土質情況計算,現階段管道的埋深一般不會超過20m,考慮排泥不暢等原因,取Pe=200kPa);
Pw——地下水的壓力(kPa);
ΔP——附加壓力(一般為20kPa);
(4)
式中:——管與土之間的粘著力(kPa);
——管與土的摩擦系數()
(5)
式中:W——每米管子的重力(kN/m);
t——管壁厚度(m)
將式(15)、(14)代入(12)經變換位置后得
(6)
式中:q——管子頂上的垂直均布荷載(kPa);
a——管子法向土壓力取值范圍,可參見表
q = We + P (7)
式中:We——管頂上方的土的垂直荷載(kPa);
P——地面的動荷載(kPa)(現階段頂管施工的埋深較深,地面的動荷載可以忽略,即取p=0)
(8)
r——土的容重
c——土的內聚力(kPa);
Be——管頂土的擾動寬度(m)
Ce——土的太沙基荷載系數(土的有效高度)
(9)
式中:K——土的太沙基側向土壓力系數(K=1); μ——土的摩擦系數( μ=tgφ)
(10)
式中:Bt——挖掘的直徑(m); Bt=Bc + 0.1
在一般的泥水平衡頂管所適應的土質中,根據經驗a與C′的取值可參見下表。
3 中繼間在頂進管道中的分布
為了留有足夠的頂力儲備,當頂力達到中繼間最大頂力的一半的時候就要放中繼間。
F=0.5F中 (11)
由式(1)、式(6)和式(11)可得出放第一個中繼間距離L1。
第一個中繼間工作后,主頂的頂力就只有第一個中繼間后面管道的摩阻力。
即 (12)
F’=0.5F中 (13)
由式(12)和式(13)可得第二個中繼間和往后的中繼間的位置L2。
4 工程實例計算分析
某工程砂性土根據標慣資料N平均值為7,依據《工程地質手冊》標貫值查得砂性土的內摩擦角為29°。砂性土的容重18kN/m3,土的內聚力為11kPa,土與管子的粘著力C’=0,覆土深度為5.5m,地下水位為5m;管外徑2400mm,壁厚20mm,每米管子的重力35.06kN/m,取a=1.0。計算無須考慮地面的動荷載。
Bt=Bc+0.1=2.4+0.1=2.5m
q=40.93kPa
Fo=(Pe+Pw+ΔP)πBc2 /4
=(200+50+20)×3.14×2.42/4=1220.832kN
=1220.832+38.65L1kN
F=0.5F中
即1220.832+38.65L1=0.5×11632
得第一個中繼間的距離是
L1=119m
由式(12)和(13)得第二個中繼間以后的間距為
L2=150m
施工過程中如果采用注漿減摩,頂力會相應變小,而中繼間的間隔也可以相應增加。
參考文獻
1.余彬泉 陳傳燦 頂管施工技術 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8.8
2.朱林海 安關峰 頂管頂力計算公式辨析
免責聲明丨 部分內容來源網絡!本文僅供交流學習 , 版權歸屬原作者,部分內容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,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,我們將立即刪除。
上一新聞:土壓平衡式矩形頂管機頂進工法
下一新聞:液壓缸的種類及液壓缸參數設計。